一周大数据·天津 | 本周本市数字化发展新动向→
“创新融合 智慧共享”2024年京津冀高校新工科创新成果展在津开展
6月12日,“创新融合 智慧共享”2024年京津冀高校新工科创新成果展在天津工业大学开展,旨在充分挖掘新工科建设过程中的优秀成果,推进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优秀建设经验互学互鉴、融合共享。
此次展览设立创新成果展厅、“工程+”传承创新与实践展厅、“艺工交叉·智创融合”展厅和民族服饰艺术与创新研究中心展厅,展出140余项京津冀高校新工科建设成果,类别涵盖多学科本科生毕业设计项目、研究计划项目、项目式课程项目等,作品内容精彩纷呈、创意十足。
创新成果展厅里,膝关节外骨骼机器人、智能足球捡球机器人、乒乓球收集机器人、智能表情机器人等多种机器人轮番登场,便携式口腔检查牙科椅箱组创新设计、纺织科技与功能性服装开发等一个个项目让人耳目一新;“工程+”传承创新与实践展厅则将元宇宙、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传统技艺中,展示了集“纺织特色、自制设备、艺工结合、创新与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训练平台;在“艺工交叉·智创融合”展厅,作品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聚焦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带来的传媒艺术新业态,呈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数字重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的研究及教学成果;民族服饰艺术与创新研究中心展厅以“纺梭”元素贯穿全场,展示了纺织非遗的最新教学成果和学生作品,为师生充分挖掘纺织非遗领域的文化资源提供了新途径。
新区全面赋能数字化人才培育 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累计注册近2000人
6月13日,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了解到,今年4月份新区推出的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上线2个月以来,吸引长城汽车、一汽大众、天津科技大学、滨海职业学院等数十家头部企业和高校的积极参与,累计注册近2000人,截至目前,已经有200多名用户完成了线上课程的学习。平台的建设全面赋能数字化人才培育,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保障,为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据介绍,滨海新区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模块,线上课程平台、线下培训平台,以及就业服务平台。通过普及数字技术有效带动产业的数字化和数字的产业化,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平台不仅面向已经从事数字技能工作的劳动者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水平,还面向广大在校学生和求职人员,普及数字技能知识,为充分就业提供有效保障。
线上课程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涵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热门领域。课程全部由国内知名数字企业精心设计并持续更新,学员可以通过线上形式自由安排时间学习课程,并使用云实验提升实操水平。线下培训平台方面,新区从完成线上课程学习的学员中优中选优,进行线下的职业认证培训。近期,已经分别在滨海职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辽宁石化滨海研究院举办了3场人工智能的职业认证线下培训,覆盖一百多名学生。
线下就业平台方面,针对已通过认证的优秀学员,新区组织人才的双选会,打通数字技能人才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据介绍,在本月的中下旬,还将邀请新区的优质企业和高校进行现场对接,帮助优秀学员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和优秀人才交流的舞台,推动数字技能人才在新区施展抱负。
数字化破解 “小马拉大车”困局
“加班再晚也不耽误给孩子打印作业了。”近日,河北区望海楼社区的“24小时数智共享小屋”着实帮了居民张女士一个大忙。社区盘活闲置资源,建成数智小屋,将居民“上班时间没空办、下班时间没处办”的高频需求“清单”转化为智慧社区建设“订单”,为社区居民提供自助充电、自助打印、政务服务等便民服务。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任何小事都是老百姓的大事。一个社区的社工,多则十几人,少的只有几人,管理上千甚至上万人口的社区,“小马拉大车”的问题凸显。依托智慧平台、小程序及“智慧社区”线下服务场景,以数字赋能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是为基层减负、为治理赋能的有益探索。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需要证件照,不出社区,楼下数智小屋里就能打印;有建议、有疑问,不用跑腿,动动手指通过平台反映给社区就能解决……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基层治理正在逐步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
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以智提质”。但一些老年居民和特殊群体可能难以适应这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因此,在推广智慧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人工服务的跟进,确保数字化与人性化服务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基层治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