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大数据 | 重庆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方案;青海发布绿色零碳算力网络建设行动计划
重庆市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
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来源:人民邮电报
近日,重庆市通信管理局、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重庆市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结合重庆本地实际,推动行业节能降碳赋能促达峰。
《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推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方案》聚焦通信基站、通信机房、数据中心三类重点设施,围绕优化绿色发展总体布局、加快重点设施绿色升级、完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赋能全社会降碳促达峰、加强绿色发展统筹管理五大任务,制定了15项发展指标,部署了15项重点行动。预计到2025年,重庆市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管理机制基本完善,节能减排取得重点突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行业持续扩大推广应用,行业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能力明显增强,单位信息流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20%,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15%,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推广15个以上信息通信行业赋能全社会节能降碳的典型应用案例。
2022年,重庆管局对当地基础电信企业和重点数据中心运营企业开展绿色低碳发展专题调研,对有关企业的能耗、社会赋能案例等进行摸底,为重庆市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下一步,重庆管局将加强统筹协调、考核评估、宣传引导和合作交流,引导行业企业强化节能技术应用,促进行业节能减排,打造赋能产业绿色低碳、居民低碳环保生活、城乡绿色智慧发展典型案例,推动重庆市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青海发布绿色零碳算力网络建设行动计划
来源:人民邮电报
近日,青海省通信管理局与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发布《绿色零碳算力网络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以期发挥绿色零碳优势,大力推进“西北数谷”建设,推动青海成为“东数西算”的重要承载地,主动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
《行动计划》设定了青海省算力网络的总体目标:即到2025年,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水平在全国领先,大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超过10万架,总算力超过2.06EFlops,新建数据中心PUE值(能源使用效率)严格控制在1.2以下。数据中心核心数据灾备存储达到100%,先进存储占比达到12%以上。初步建成算力高速互联、企业高效入算的运力网络,重点场所算力网络(OTN)通达率达到50%,算力全光调度(OXC)节点占比达到60%,城市内企业入算及数据中心互联单向时延小于1毫秒,西宁枢纽节点与6个自治州算力节点之间的时延小于5毫秒。
《行动计划》提出六大重点任务打造绿色零碳算力网络,一是统筹优化算力建设布局。推动全省数据中心“双核”发展布局,构建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元算力供给体系,强化与“双千兆”网络的协同部署,实现边缘数据中心与通信机房共建共享,增强对极低网络时延业务需求的灵活响应能力。二是构建数据存力体系。实现数据中心核心数据100%灾备,通过统一的灾备平台对灾备全流程进行管理,实现高效的数据远程传输和恢复。三是筑强算力网络运力体系。推进省内数据中心到国家枢纽节点和东部数据源之间的高速直联网络建设,打造高品质全光运力网络,提升运力网络健壮性。四是提升算力网络赋能应用水平。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力争实现非敏感业务系统“应上尽上”,以算力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五是促进绿色零碳算力网络发展。发挥绿电优势,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推动数据中心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六是提高算力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加强省内算力网络数据安全顶层设计,实现省内数据中心、基础网络、云平台等基础设施的统筹防护,构建和完善多方参与、责任清晰、协同治理、高效合作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
江苏建成我国首个全息数字电网
来源:科技日报
1月5日,我国首个全息数字电网在江苏建成。通过采集输变电设施的物理数据,技术人员在网络云端构建了一个数字孪生电网,全面提升了电网的智慧运检水平。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对亿千瓦级负荷大电网进行全息数字化呈现。
据悉,这张虚拟电网覆盖了10万公里架空输电线路、28万座输电杆塔以及地形地貌地物等数据,将真实电网在数字空间以数字孪生的方式,一比一三维立体还原和数字化全景呈现。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运用三维激光点云采集、数字高程模型、高精度测绘等技术,为每一条线路、每一座杆塔、每一个部件都赋予了专属的三维坐标,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
实现无人巡检与智能管控
“每一座杆塔都设有20个以上无人机巡检点位,通过航迹自动规划、一键自主飞行、全程实时监控、遇险自动规避等功能,无人机可实现全自动巡检作业,全程无须人工操作。”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海波介绍,全息数字电网相当于给整个江苏电网装上了“千里眼”,能够引导巡检作业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实时掌握无人机的适航区域、飞行轨迹、被检设备、巡检影像等现场实际工况,完成一座铁塔的全面巡检仅6分钟,比人工操作无人机巡检耗时减少一半,效率比传统人工巡检提升4到6倍。
在国网江苏电力无人机巡检管控中心的大屏上,可见当前正在作业的无人机,其飞行轨迹、飞机状态、拍摄画面都可以在数字电网中实时展现、动态跟踪。巡检无人机还嵌入了电力北斗地图导航和前端识别模块,巡检作业结束后,图片会自动上传至管控平台,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图像进行精准识别,可以及时发现指甲盖大小的螺帽裂纹等细小缺陷。
“依托全息数字电网,江苏电网已经实现大规模无人机巡检协同应用与智能管控,可以支持上千架无人机同时作业,全年自动巡检作业量超过52万架次,提前发现消除输电铁塔缺陷及通道隐患4.2万处,严重缺陷发现率提升3倍,每年可以节约电网运维成本约2亿元。”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设备部副主任吴强介绍。
通过加载气象、空域等信息,数字电网还可以高度仿真和预测台风、覆冰等极端情况下的电网运行环境。在数字电网的工况模拟模块中,只要同步风速、风向、温度、导线直径等基础数据,系统就会结合历史数据,通过模型算法以三维图像形式直观展示线路状态,各类风险隐患会用不同颜色的警示图标标出,为电网细化防灾减灾、灾后恢复的预案措施提供准确依据。
数据+算力+算法打造智慧电网
当前正处于迎峰度冬的关键时期,江苏电网的最大用电负荷已超过1亿千瓦,今冬用电负荷最高或将达到1.12亿千瓦。全息数字电网的全面建成,可将电网故障的处理时间再缩短约10%。
“如果说数字电网是数字能源的现代化底座和数据‘骨架’,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就是它的‘眼睛’,AI算法分析技术则是‘大脑’。”吴强说,在“数字中国”战略引导下,数字科技加速了电网信息化建设进程,“数字新基建”项目不断在电网运营管理中落地。通过“数据+算力+算法”,全息数字电网实现了虚拟电网与现实电网的深度感知交互与双向智慧控制,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而现场可观、可测、可控,极大提升电网智慧运营水平。
同时,全息数字电网是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试点,将推动电力系统的加速转型升级,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通过数字技术提升系统安全运行水平贡献了新的技术方案。
据悉,目前国网江苏电力正在积极扩展全息数字电网在规划设计、基建管理等更多领域的应用,并将带动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地图导航、5G通信、数据服务、自动驾驶、储能充电等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