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大数据 | 上海发布深化“一网通办”改革方案;贵州开展国家数据知识产权试点......
上海市
《上海市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深化“一网通办”改革方案》发布
市政府办公厅介绍,《上海市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深化“一网通办”改革方案》发布。《行动方案》涵盖六个方面共三十二大点内容。目标今年打造“智慧好办”服务品牌,2025年持续拓展“智慧好办”服务范围,2026年持续优化“智慧好办”服务能力。内容涵盖推行少填少交智能审,全面提升“首办成功率”;完善“免申即享”制度保障;推动“一件事”“一业一证”扩容增效;打造“千人(企)千面”服务门户;创新“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模式等。来看图解↓
贵州省
开展国家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贵州省从即日起开展为期1年的国家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贵州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开展国家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省份。
试点期间,贵州省将依托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良好基础,瞄准“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按照“1135”工作思路,在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构建、登记实践、权益保护、交易使用等方面创新探索、先行先试,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贵州经验”,力争数据知识产权存证登记达到150件以上,数据知识产权质押或交易金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
试点期间,贵州将打造一个数据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深入开展数据知识产权领域专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一个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引导符合条件的公证存证机构入驻平台,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并推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建立数据知识产权制度体系、联动体系和应用体系三个体系。推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在数据资产评估、交易流通、质押融资、纠纷处理等多场景应用,构建数据要素“政产学研金服用”产业链。
遴选五个数据知识产权试点。结合试点地区实际,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有序推动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建设工作。
西藏自治区
实现5G网络乡镇全覆盖 数字高速通达雪域高原

林芝市波密县一座5G基站。本报记者 徐驭尧摄
山南市琼结县内的5G蔬菜大棚。本报记者 徐驭尧摄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古姆乡,屹立着一座信号铁塔。打开手机,屏幕上赫然跳出“5G”的符号——2023年9月30日,古姆乡5G基站建成开通,标志着西藏自治区所有乡镇实现通达5G网络。通信网络的提速改善,正推动雪域高原发展进一步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西藏全区信息通信行业在5G建设方面的投资达到36.75亿元,累计建成5G基站10067个,5G手机终端连接数226.76万户,全区每万人拥有5G基站27个。高速、稳定、优质的5G网络服务,助力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
直播、电商等不断普及——
链接广阔世界
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由于出入都要跨越日拉雪山,每到秋冬季有近半年的大雪封山,居住在这里的人纷纷搬离,曾经只剩老乡长桑杰曲巴带着女儿卓嘎、央宗生活于此。
如今的玉麦已经大为不同。在玉麦村头的广场上,村民们晒着太阳,拿着手机,刷着新闻和短视频。“和外地的同学朋友聊天,很多热点话题我们都是同步关注,像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话题,我们都知道,了解得不比他们少!”村民益西卓玛说。
走进旁边的小商店,老板正拿着手机收看网络直播。看到有人前来购物,她飞快地报了价格,指着桌上的收款码:“喏,扫码就行!”
今天的玉麦不再闭塞。如果不留意周围起伏的山峦,人们想象不到,这里曾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画面中,桃花掩映下一列绿色的“复兴号”动车组飞驰而过;弹幕中,许多观众留言“真美!”“有机会一定去看!”——这是去年林芝桃花节5G直播中的一幕。
中国移动西藏公司市场经营部工作人员陈程自2020年以来一直参与林芝桃花节的直播工作。随着5G基站的普及和推广,她可以选择的“景观位”越来越丰富,直播时有了更多选择。
“除了美景,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跨喜马拉雅自行车赛,极具本土特色的雅江文化节、赛马节等,均能够享受高标准的5G网络现场直播服务。”中国移动西藏公司林芝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吴春说,随着5G网络的规模覆盖,更多的典型5G应用场景将逐步实现。
网络打开知名度,农货特产也通过网络远销各地,5G网络的富民效果逐步凸显。林芝米林农场的苹果和葡萄、察隅的猕猴桃、墨脱的石锅和茶叶、波密的易贡茶等,都通过现场直播打开了销路。
近年来,林芝市立足当地特色农产品优势,充分发挥直播、电商等渠道在助农、兴农方面的优势。不少创业大学生、农牧民群众走进直播间,为地方特色农产品代言,新颖的销售方式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买单。据介绍,去年林芝电商销售额超过3500万元。
丰富应用提升管理效率——
助企降本增效
一大早,索朗群培来到了他的工作地——近百座连绵的大棚,这些坐落于山南市琼结县的大棚属于山南市雅砻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
走进蔬菜大棚,打开门口的5G联网监控设备,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等各类指标在显示屏上一览无余。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索朗群培按下相应的操作键,一早上就能完成40多个大棚的温湿度管理。
“我们接近100个大棚的温湿度管理,从之前几十人的团队,到现在只需要15人。”索朗群培说,公司和中国联通西藏山南公司合作,引入5G智能设备,告别了传统的管理方式。
精准管理提升了产量——索朗群培介绍,以一个种植上海青的蔬菜大棚为例,在投入智能设备后,每个大棚一季能产出上海青超过3000斤,相较于智能设备投用前增长约500斤。“这都是科技的力量。”他感慨。
据介绍,通过全流程管控,雅砻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每年可节省人工成本650万元,玉米产量提高15%,番茄产量提高29%,维修成本降至50%。自动化水平上去了,农产品更有竞争力,现在产品最远销售到长三角地区,还逐步打开了高端市场。
“5G网络覆盖后,我们在拉萨市探索了无人驾驶等多样的行业应用场景。”中国移动拉萨公司网络部工作人员吴其林告诉记者,通过一套“车—路—云”协同完整的无人驾驶运输系统,有效降低了高海拔作业环境的人员投入,5G网络则保障了这套系统可以有效、快速反应。
“立足西藏资源禀赋,坚持需求导向,丰富应用场景,5G+行业应用正在形成‘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的良性发展模式。”西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远程支持手段日益完善——
提升民生保障
最近,那曲市比如县第二初级中学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公开课”。
大屏幕上,教师正讲述着数学知识。学生们一边听课,一边点击桌上的电子屏幕进行互动。碰到问题,学生们主动提问,电子大屏上的老师实时解答,点评作业。
这堂实时互动的远程数学课,是浙江绍兴援藏引进的“5G+智能教育帮扶”项目。屏幕中的老师名叫金翎,身处千里之外,是绍兴的一名初中教师。“希望通过远程授课,让高原的孩子们学到更多。”金翎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远程教育模式正在5G技术支持下落地转化,数字教育在西藏得到快速发展。
不久前,受困于骨关节病的患者曲珍,在家门口的昌都市卡若区人民医院做了台成功的远程手术,免去了去外地大医院就医的烦恼。
“5G技术让远程手术成为可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林剑浩说。手术开始前,当地医院医生团队通过5G高速传输,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及3D建模手术方案从昌都传输至北京,确认手术方案;在手术的关键步骤,北京专家通过5G低延迟传输技术,实时监控和操控机器人,帮助医生标准化、精确化完成手术。
更多远程支持被应用于日常治疗——在昌都市边坝县人民医院,医生们通过网络向千里之外的专家请教问题,资料实时传输,双方实时互动,许多困难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基于5G网络的辅助诊断系统,帮助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医生第一时间从‘云’上获得辅助诊断及治疗建议,补齐基层医疗短板。”中国电信集团援藏干部、边坝县副县长黄学田说。
“目前,西藏5G+行业应用日渐丰富。我们将发挥自治区5G+行业应用工作专班协调联动作用,全力破解政策、资金等要素保障难题,积极推动5G建设及融合应用,努力为西藏数字化转型升级和信息化应用赋能赋智。”西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