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天津数港  >  数港专栏 > 正文

一周大数据·天津 | 河东区启动“云上杭”智慧社区治理项目;河北区一批产业智能化应用成果接连落地......

来源:“网信河东”微信公众号、天津日报、津云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4-03-02

河东区启动!上杭路街道居民将享受智慧社区新体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上杭路街道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落实推动天津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持续推进上杭路街道“云上杭”功能开发及品牌建设,2024年2月27日,上杭路街道召开“云上杭”智慧社区治理项目启动仪式,河东区数据局、河东区委网信办、中电(天津)智慧城市运营服务有限公司等部门单位负责同志,以及上杭路街道主要负责同志、上杭路街道领导班子成员、16个社区书记、副书记共计60余人到会参加。

在启动仪式上,上杭路街道分管负责同志介绍上杭路街道“云上杭”智慧社区治理项目形成过程。上杭路街道、中电(天津)智慧城市运营服务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同志共同签订“云上杭”智慧社区治理项目软件开发服务合同,“云上杭”特色项目正式启动进入软件开发运营阶段。

上杭路街道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云上杭”智慧社区治理项目作为上杭路街道的特色亮点项目,是河东区第一家覆盖全部街域社区的数字智能化管理项目,“云上杭”全面提升上杭路街道基层治理工作精细化、数字化管理,也是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提高社区居民服务质量的具体体现。“云上杭”将实现社区内各种资源的共享与协作,推动社区沟通和互动,提升社区安全与居民生活品质。通过数字化的管理和服务,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方式,确保上杭路街道16个社区都能享受到智慧社区所带来的便捷优势,切实让社区居民感受到数字化建设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推河东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上杭力量。

上杭路街道“云上杭”智慧社区治理项目,通过开发APP进一步提高社区信息数字化水平,从提升社区基层治理能力,便捷有效服务群众,着力减轻基层负担的工作理念入手,由智慧运营公司负责“云上杭”特色项目基本功能、社区管理、为民服务、与其他系统数据对接等功能性运营服务,对街道16个社区居民身份认证、人口管理、房屋产权、网格划分、民生物业、网上需求等不同类型模块进行调控梳理,通过大数据、云处理等数字化手段,不断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为推动社区基层治理提供强大数字动力。

河北区算力赋能 释放数字经济新活力

冬去春来,万象更新。2022年8月,华为与我市河北区共同建设的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开工。该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打造普惠型公共算力服务平台,一举按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快车键”。如今,依托该平台,河北区努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一批产业智能化应用成果接连落地,加快催生新的服务业态和模式,不断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带动区域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撬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在数字时代,小到打车、点外卖,大到自动驾驶、火箭轨道运算,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撑。算力既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要底座,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杀手锏”。

  日前,记者从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以下简称天津智算中心)获悉,继一、二期200P(每秒20亿亿次计算速度)算力上线后,三期100P的算力已启动扩容程序,预计今年二季度上线。

  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不断增加,算力市场热度攀升。作为华为与我市河北区共同打造的数字经济新高地,天津智算中心计算能力超群,但依然供不应求。

  “产业转型、科研机构研发都对算力产生很大需求,前两期算力所剩不多,目前还有几个新的大模型排队等着用呢!”河北区投资促进局局长贾龙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天津智算中心服务着130家企业及科研机构,其中来自京津冀的占比近九成。三期算力扩容后,中心总算力将达300P,未来还将继续扩容到400P以上,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锚定数字经济产业新赛道,链接北京科创资源,河北区正以人工智能、车联网及数据要素布局为突破点,快马加鞭推进人工智能与算力资源的广泛应用赋能,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中做实增量、提升质量,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者、受益者。

算力打底 大模型“跑”出新价值

  “你好,请围绕春日里的五大道、历史风情、海棠花开、游人如织关键词作一首诗。”来到慧言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记者给他们的“海河·谛听”大模型出了道题。它思考数秒后,屏幕上显示出“五大道上历史浓,海棠花开春意生。游人如织笑声起,共赏花海春日情”。这对“海河·谛听”大模型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它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我们的大模型学完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通用知识,再加上教育、金融、养老、医疗等不同专业内容,就能成为各行业的智慧助理乃至行家里手。”时隔半年,再次采访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兼慧言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龙标时,他刚从日本拓展海外业务回来,其团队研发的国内首个自主可控言语交互意图理解大模型“海河·谛听”也从实验研发实现产业落地。

  “依托‘海河·谛听’大模型技术,我们的慧言语音识别系统产品陆续在教育、会议、庭审等场景和领域使用,仅今年1月就达成了1000万元的订单,储备订单也有近5000万元。”王龙标欣喜地说,“海河·谛听”大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能结合语音文本内容、语音情感、性别年龄、语调韵律等要素,听懂弦外之音,实现深度意图理解,现在已经在东南亚、中东等地投入应用。

  截至目前,天津智算中心已有“海河·谛听”“鹏城·脑海”“海河·尔语”3个大模型在运行,其中“鹏城·脑海”大模型为鹏城实验室自主研发的2000亿参数稠密型通用人工智能基座大模型,是国内首个完全自主可控、开源开放的自然语言预训练大模型底座;“海河·尔语”大模型由天津智算中心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开发,是国内首个自主可控聋人手语理解大模型。此外,“海河·岐伯”“海河·U医”等中医药、辅助诊疗等“海河”系列大模型也在加紧开发。这些大模型在天津智算中心经过海量知识“培训”后,将陆续在公检法、教育、医疗等领域大显身手,加速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催生新的服务模式及业态。

场景开放 “聪明车”开上智慧路

  曾经,河北区一度面临产业空心化问题。2021年,河北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明确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方向,此后引进华为“龙头”打造天津智算中心标杆项目,持续吸引华为生态伙伴及其他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形成“龙身”,推动成龙配套、聚链成势,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短短几年时间,河北区集聚了49家华为生态企业及其他30多家人工智能科创企业,带动税收增加近千万元。

  这些天,智能网联生态上市公司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河北区设立的万集(天津)车联网有限公司正忙着招兵买马。公司计划在津组建一支30人的团队,重点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车联网运营模式及商业闭环,推动智能网联业务和智慧交通产业提质升级。“河北区有一条海河沿线7.3公里的‘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示范线路,这条线路处在中心城区,能够实现智能网联车常态化测试运行,加速各类技术成果落地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们将陆续在津布局环境感知、创新应用整车产品、数据服务等业务,预计实现营收6000多万元。”

  在河北区海河东路,记者看到部分无人驾驶的智能网联车正开展道路测试。在车流量较大的中心城区,路况十分复杂,智能网联车如何识别并快速应对呢?一辆无人驾驶巴士上的工作人员透露,车上装有多个激光雷达、摄像头和传感器,相当于它的眼睛和耳朵,能实现360度范围的观测能力,并实时监测道路上的状况,达到“眼观八路耳听八方”的效果。果不其然,这辆无人驾驶巴士很快完成了躲避行人、变换车道、自动转弯等操作,全程不用车辆安全员干预,便自动驾驶到了目的地。

  让“聪明”的车跑上智慧的路。近两年,河北区深入挖掘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优势,打造智能车联网商用示范,建设国内首个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在中心城区规模化、标准化、商业化、产业化的示范标杆。目前,全区率先实现了全域62.2公里测试路段开放,并获批全市中心城区首张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牌照,已有30台智能网联车在智能接驳车、小巴车、漫步车、售卖车、配送车、物流车六类应用场景投放运行。

涵养生态 推动从1向N迈进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智算、车联网等新兴板块,都会产生、沉淀海量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将成为可盘活、可利用的数字要素资源。对此,河北区陆续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成立天津数据资产登记评估中心、与爱数集团合作建设数据要素创新中心,并完成天津市首单数据资产入表登记评估工作。未来,河北区还将探索与北京亦庄实现平台互联互通,建成京津联动的云控大数据服务平台,并联合龙头企业,建设车联网数据专区,引育一批数商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快形成数据产业生态。

  从算力打底,到更多场景投入应用,良好的产业生态初步形成,磁吸效应逐渐显现,河北区加快打造承接载体。透过天津智算中心二楼的玻璃窗望去,不远处,由“中国500强企业”上海均和集团投资的“均和云谷·天津智能网联科技港”项目建设正酣,将打造以华为人工智能和车联网产业为龙头引导、均和产业链生态为支撑的“人工智能+车联网”主题产业园,一期计划于2025年底竣工。

  “经过创新探索,河北区数字经济产业实现了从0到1的质变过程,并在人工智能、车联网及数据要素建设方面‘多点开花’。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更多产业智能化应用,从1向N迈进,让更多新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引擎、‘强磁场’。”贾龙说。


河西区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双向奔赴”

扫描购物小票便可进行商品溯源、食堂后厨影像在集成终端实时呈现、养老数字图谱层层铺开……在天津市河西区,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双向奔赴”,一座数字化产业新高地正在崛起。

汇聚数字经济凝聚力

  民生数据信息在深蓝色的电子屏幕上不停跳动,无人驾驶快递运输机器人在公共区域陈列展示……在天津市河西区网信大厦京东科技集团的办公区,处处彰显着“科技范儿”。

  2019年,京东科技集团作为首批企业入驻河西区网信大厦,京东科技政企业务部天津负责人王亭亭说:“河西区一直致力于推动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融合升级,这与我们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从申报注册到企业开办,从税费减免到企业服务,河西区一直在为数字经济企业提供便利。”

  同样被优质营商环境吸引而来的,还有天津小橙集团有限公司。这家天津的数字化养老服务企业2021年落户河西区网信大厦。“这些年我们在大厦里搬了几次家,办公面积从30平方米扩展到了约2000平方米,公司规模从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了600余人。”公司品牌部经理朱浩然坦言,“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企业正在快速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企业聚集,一座数字化产业新高地正在河西区崛起。2021年,依托数字产业聚集的办公楼宇,天津市河西区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主题园区成立,河西区数字经济的“朋友圈”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目前河西区数字经济企业共计2032家,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主题园区现有数字经济企业331家,园区企业涉及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区块链等多个领域,数字产业正在成为河西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天津市河西区委网信办主任尚凯说。

天津市河西区新八大里数字经济聚集区。新华社发

不断引入数字人才

  软件开发培训、信创集成适配培训、网络安全工程师培训……在天津信创与数字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训机房里的计算机整齐排列,学员们认真地听老师讲解着数字经济的相关课程。

  基地主任郭超介绍,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信创服务职业培训、芯片制造人工智能、数字文化职业培训、智能制造职业培训四大板块,基地与天津多所高校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万事万业,人才为先。”天津市河西区委人才办主任赵剑锋说,数字人才的引育对数字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近些年,河西区不断引入人才,深度涵养数字产业生态圈,帮助企业解决数字人才短缺难题。

  京津冀阿尔法视觉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VR数字孪生的企业,河西区了解到该公司存在用人缺口,主动帮助其协调北方人才市场,为企业开设用人招聘专区,畅通人才渠道。

  “我们公司很年轻,河西区帮助我们对接了许多数字经济技术研发人才,整体人才政策也颇具吸引力,对公司招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初创企业知呱呱(天津)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人工智能部负责人杜寅辰笑着说,自己也是被数字经济大潮吸引而来的数字人才,希望能在这里实现梦想。

在天津信创与数字产业人才培养基地,老师正在讲解数字经济有关课程。新华社发

数字经济助力智慧城市

  作为天津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河西区扎实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在数字经济的助力下,养老产业变得“科技感”十足。

  每天上午9点,家住河西区的李奶奶都会准时接到智能机器人“京东云言犀”的外呼电话,一分钟的时间里,智能机器人会了解老人的身体和生活情况,若两次拨打电话无人接听,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人工智能系统就会立即通知家属或社区网格员上门查看,确保老人健康安全。

  小橙集团则依托自建的养老地图和养老服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根据老人需求,用智能派单的方式为老人分派适配度高的护理人员,提高了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

  河西区还和数字企业合作,搭建了“阳光食品平台”,平台借助人工智能,餐饮店、食堂的后厨情况在集成终端实时监控,一目了然。

  天津市河西区副区长曹晟表示,未来,河西区将重点打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经济、智能制造、数字商贸、数字金融等产业,持续增强数字经济产业实力,进一步汇聚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新动能,同时深化数字经济与智能城市融合升级,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数字城市“新名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