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天津数港 > 正文

​数港观察 | 数据资产入表全国实践案例盘点(六):地方数据局如何推动公共数据流通运营→

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石家庄日报、济南时报、舜网 发布时间:2024-04-15

数港观察·数据资产入表实践

公共数据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型战略资源,其运营与流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让公共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使之成为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已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实践重点。

往期,我们以数据类型为主线梳理了各地企业数据资产入表的典型案例。本期,我们将聚焦各地政府特别是地方数据局在推进公共数据运营流通中的创新举措和实践案例,看公共数据如何在地方层面实现有序运营、高效流通,进而驱动地方高质量发展。


重庆:搭建全国首个公共数据资源体系

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 

搭建“数字桥梁”便民惠企


大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被称为数字时代“石油”。然而,长期以来,这些“石油”都储存在各自“孤岛”上,要更好地挖掘大数据价值,必须让数据流动起来。

如何将“孤岛”打通,将“数字大陆”连成一片?

重庆的方案是建立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以下简称一平台)。数字重庆启动建设一年来,一平台已建成为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全面实现数字资源“一站式浏览、一揽子申请、一体化配置”。

一平台在数字重庆建设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取得哪些成效?为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破解数据管理痛点

完成10.8万类资源编目

数字重庆建设基础,是实现数据归集赋能,要在确保安全前提下促进数据要素自由流通,实现最大数据共享。

搭建一平台,正是建设基础数据库,汇集各市级部门、各区县、各镇街数据资源,实行全市数字资源“一本账”统筹管理。

“以前各部门、各区县之间的数据资源流通不够,存在着数据不准确、不完整、不及时、质量不高等痛点。”市大数据局负责人称,通过搭建一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形成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把相对零散的应用资源、云网资源、数据资源等,综合成为有机整体。

一年来,通过数据归集赋能提档升级,我市已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体系,有效减少低水平建设和重复投入。从去年4月以来,我市数据编目从4.3万类提高到10.8万类,数据归集从382类跃升到9.8万类,数据共享从1.2万类扩增到10万多类,各项数据指标均呈指数级增长。

目前,重庆已打通国家到市、区县、镇街的“数据通道”,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数据直达基层试点的省市,建成79个市级部门、41个区县、1031个镇街数据仓,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0%,为191个应用开发升级赋能。

重庆还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建成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和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在全国首创“数盾合规”“数度寻源”“消费积分自由兑换”服务,上线全国首个汽车数据交易专区,跻身全国数据交易场所第一梯队。

实现“8个1”运行功能

推动全市智算算力西部领先

促进数据要素流通,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和基础设施支撑。一年来,重庆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能力组件服务能力,特别是一平台实现“8个1”运行功能,推动全市智算算力达到西部领先——

通过升级“一朵云”,在全国创新提出行业领域全覆盖、异构算力全纳管的算力存储,实现动态调配云资源。

优化“一张网”,采用国产自主可控通信协议视联网,在全国首创“一网两线”数据级异构主备政务网,形成重庆全域安全网络底座。

丰富“感知系统”,全量接入分散在政府、社会、市场的摄像头、传感器、无人机等感知设备667万个,形成国内首个“松耦合、分布式、多层级”感知系统架构,实现全市感知态势“一盘棋”。

……

重庆还持续建设“算力平台”,建成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西部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利用,目前全市智算算力规模达到2500P,位于西部领先水平;持续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累计上架能力组件430项,调用总量超4000万次;通过组建全国首个大模型联盟,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治理大模型”,推动马上消费、交开投等企业集中发布一批行业大模型。

推出多个便民惠企应用

为企业群众办事搭建“数字桥梁”

数字重庆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旨在提高群众办事的体验感和获得感。目前在一平台上,“渝快办”“渝快政”等多个便民惠企应用,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搭建起方便快捷的“数字桥梁”。

在以前,新生儿出生后办理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生育服务证登记等事项,平均提交材料35项,全部办完需要两个月。今年初,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产妇江女士分娩不久,医院护士指导她丈夫在“渝快办”App上提交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联办申请,当天便办好了新生儿户口登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社会保障卡申领等事项,次日就收到了新生儿户口页和社会保障卡。

创办企业方面,以前要向市场监管局、税务局、社保局等多部门递交申请,平均办理需要两周、递交材料10多份,如今通过“渝快办”递交申请,最快当天就能办理成功,同时营业执照、印章等可快递寄送到家。

“渝快办”还提供天气预报、交通违章查询等一揽子功能,并集成身份证、社保卡等证件服务,涵盖社保、医疗、公积金等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服务事项,目前已累计上线103个应用,总用户数达2637万人,累计办件总量超过2.7亿件。

在一平台上,“渝快政”最近亦迎来升级,实现全市公职人员全覆盖,成为高效便捷的掌上办公总门户。目前“渝快政”日活跃用户达43万,接入各类政务组织8.6万个,实时动态掌握全市6.53万名网格员活动轨迹,实现组织、沟通、业务全流程在线。


石家庄:首单公共数据运营应用场景落地

积极探索公共数据产品赋能实体经济 

石家庄市首单公共数据运营应用场景落地


4月7日,石家庄市数据局与中电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子云”)联合举办了石家庄市首单公共数据运营“数据要素×”试点场景成果——“婚信宝”落地活动。该场景落地标志着石家庄市成功打通数据要素从资源到资产的可靠链路,也是河北省第一个运营的公共数据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提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公共数据运营开始成为各地积极探索的方向。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按下了加速键。2024年石家庄市数据局与中国电子云合作探索公共数据运营工作,依托石家庄市数据资源支撑体系和数据治理成果,借鉴先行地区经验,以金融领域小场景为试点,积极探索“一场景一清单一审核”的公共数据运营模式。在石家庄市数据局监管与主导下,中电云公司结合金融领域需求,遵循“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原则,对婚姻数据建模开发,向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风险预警与识别、家庭财产分割与继承、社会关系筛查、预防网络诈骗、信用评估”等反欺诈方面的服务,实现对公共数据的高效开发利用、高价值流通与资产变现,实现公共数据从资源到资产的转变,以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协同,促进数据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培育基于数据要素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价值倍增,开辟数字经济增长新空间。

活动现场,中国电子云与河北惠信大数据公司、中信银行石家庄分行正式签署“婚信宝”数据产品采购合同及合作协议。“婚信宝”的正式发布是石家庄市数据局与中国电子云合作,利用该市公共数据资源试点探索公共数据产品赋能实体经济的实践成果,是石家庄致力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有效行动,对拓展数据要素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石家庄市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和应用迈上新的台阶。


济南:全国首个公共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落地;发布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征求意见

济南公共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落地

标志着济南市公共数据全面实现社会化流通


近日,全国首个公共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以试点服务项目形式在济南正式落地,标志着济南市公共数据全面实现社会化流通,“数据要素×”行动将在济南实现全新突破。

打造可信数据空间

加速数据要素流通

去年11月,国家数据局首次公开提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概念,并明确强调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对扩大数据产业规模、繁荣数据产业生态、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机遇。

推动数据要素“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山东数字强省建设的核心阵地,济南率先提出打造数字先锋城市,持续推进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建设。目前,全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已覆盖15个区县子节点,实现与省级一体化大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共发布数据目录13000余项、数据资源20000余项,汇聚各部门数据量达150亿余条,支撑服务调用近45亿次,在数据供给侧打下了良好基础。

尽管如此,济南在数据资产价值化探索、公共数据社会化流通中仍面临数据治理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困难,亟需搭建新型数据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数据由内向外的循环的突破。

为进一步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向社会开放,打通公共数据“内循环”“外循环”流通难点、堵点,充分释放数据价值,2023年7月,济南市大数据局联合浪潮云率先启动新型数据基础设施的探索与实践,搭建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融合隐私计算、沙箱计算、数据授权、区块链等多种技术能力,为全数据要素流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满足授权数据安全存储、可信传输、数据存证溯源、融合分析、联合建模等数据流通需求,服务政府内部数据共享和对外授权运营等诸多场景,加速了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

数据要素加快赋能

乘数效应倍速释放

由浪潮云构建的可信数据空间平台,以新一代政务云为依托,借助政务大模型的加持,提升了公共数据治理能力,助力济南市围绕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社会治理等重点行业统筹开展场景建设。目前,已为济南财金集团、山东人才集团、北方健康、政保通等多家运营单位支撑了金融反欺诈、群租房智能识别、住院感知、商业选址等10余个场景。

政务大模型x数据治理:浪潮海若大模型加速赋能公共数据的高质量供给,已落地智能问数、对话式BI等两个应用场景,其中对话式BIAgent有效提升了政府进行数据治理的工作效率。

数据要素×金融服务:为济南财金集团打造反欺诈准入模型以及金融产品探查模型,有效提升用户金融服务水平。其中反欺诈准入模型已入驻济南“泉融通”平台,完成企业规则审核调用4000余次;金融产品探查模型已完成针对全市200万家企业的20个行业门类的细粒度指标探查结果,形成了6000余项的核心指标的建模服务,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开发具有济南特色的金融产品提供了准确的数据统计服务。此外,联合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服务中心科创金融办公室,为农业银行、齐鲁银行提供模型服务,累计为两家金融机构筛选4万余户优质储备客户。

数据要素×医疗健康:联合政保通公司打造住院感知场景,筛查住院人员信息69万人次,为住院人员提供保险主动提醒服务,目前已启动与众安、国寿、平安等保险公司的技术对接工作,通过检测住院人员信息,为他们提供更为精准和及时的保险服务,提高了保险行业的服务效率,也为住院人员提供了更人性化的关怀。

数据要素×城市治理:在医保领域,为章丘区打造医保核查与大病报销场景,帮助全区各街道排查出60余条未正常参保人员以及42个大病报销需帮扶人员;在人才帮扶领域,联合山东人才集团打造人才社保断缴排查场景,先后集中实现服务11000余次,筛选出800余名人才社保断缴。

作为全国首个落地的公共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济南市可信数据空间项目案例成功入选2023年中国信通院大数据星河“数据要素流通标杆案例”,并入选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下属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发布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案例集》。

未来,济南市将继续在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持续深化可信数据空间应用,为夯实全市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新动能。


民生保障等领域数据优先开放

济南为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征求意见


近日,济南市政府网站发布《济南市公共数据开放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拟规定,优先开放与数字经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密切相关的数据。

根据《征求意见稿》,济南公共数据开放主体应依托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以下简称开放平台)开放和交付公共数据,不得新建独立的开放和交付渠道,已经建设完成的,应进行整合、归并,纳入开放平台。

公共数据以开放为原则,不开放为例外,开放属性分为不予开放类、有条件开放类和无条件开放类。其中,开放主体应将具有下列情形的公共数据列为不予开放类:开放后危及或者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相关数据主体未同意开放的;因数据获取协议约定或者知识产权保护等原因禁止开放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得开放或者应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

有条件开放类则应符合: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相关数据主体同意开放,且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无条件开放将严重挤占公共数据基础设施资源,影响公共数据处理和运行效率的;开放后预计带来特别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但现阶段安全风险难以评估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认定应有条件开放的其他公共数据。

同时,《征求意见稿》拟要求,支持建设可信数据空间、行业数据枢纽、城市区块链平台等城市数据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引导科研机构、企业、行业组织等开放自有数据,依托城市数据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数据与非公共数据融合应用、创新发展。数据开放主体应按照年度公共数据开放重点,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特点制定本机构年度公共数据开放计划,并优先开放与数字经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密切相关的数据。

据了解,济南市数据开放数量和容量位居全省前列,在2023年中国开放数林指数城市综合排名中位列第四,公共数据开放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为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总结提炼上升为法规制度,《济南市公共数据开放利用管理办法》已列入济南市人民政府2024年立法计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