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大数据·天津 | 用好数据拓宽新场景 这些区数字政务服务提质提效→
和平区
数字化审批赋能跨省通办 京津冀一体化加速发展
“本以为得用个十天半个月,没想到材料报上去没用半天就拿到证了。”来自京东集团的杨先生拿着新办理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不由感叹道。
张先生任职于京东集团,平时在北京办公。为更好地开展在天津的业务,京东集团的一家分支企业作为发起人,任命张先生作为经办人准备捐资成立“天津市和平区启明调解中心”。和平区政务服务办在了解到张先生的需求后,第一时间建立联系,采取“跨省通办”办理模式,视频连线讲解相关政策,通过微信、电子邮箱等数字化方式线上指导企业填报相关申请材料,让数据多跑腿,企业零跑路。
材料初审通过后,结合企业现场取证的实际需要,我办发挥7×24小时工作模式,按照办事人乘车车次信息,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完成审批和制证工作,确保办事人到现场即拿走办理结果,进一步拓宽了“跨省通办”办事场景,为京津冀异地办事“最多跑一次”进行了有效实践。
南开区
拓展“智能办”、优化“集成办”、延伸“主动办”高效高质服务企业
日前,瑞丰汽车科技(天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在天开园综合服务中心“首席服务官”的全程帮办指引服务下,通过商事登记智能一体机当场成功打印出营业执照……南开区政务服务办在提升天开园政务服务水平上持续发力,勇于创新、精益求精,赢得企业的赞誉。这是区政务服务办高效服务企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据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介绍,天开高教科创园全面推行“网上办”“自助办”服务模式,高质量打造24小时自助服务厅,汇聚政务、市场监管、人力社保等13台自助设备,特别是引入北方首台税务“智慧微厅”,为园区企业提供全天候智能办事渠道,自助服务惠及1026家企业。
他们深受企业赞誉的“奥妙”究竟在哪里呢?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表示,拓展“智能办”、优化“集成办”和延伸“主动办”是他们高效、高质服务企业的“引擎”。启用电子印章,使民办非企业登记实现了全流程“远程办”;创新推出政策信息“云讲解”、申请材料“云指导”、全程跟踪“云帮办”的“云”服务新模式,服务52家异地企业项目落户园区;首创首席服务官、“一企一单一策”等服务机制,健全一体化企业台账,首席服务官实行包保责任制,“一对一”跟进企业办事进度,实现“政策适配-企业落地帮办代办-后续服务”全流程服务闭环,服务了460家企业完成设立流程;健全“市-区-街-社区”四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同时将服务体系向银行等服务机构延伸,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涉及的服务主体高效协同。
西青区
医保服务“便捷办”
从“有数据”到“有好数据”再到“用好数据”
西青区扎实推动医疗保障信息化建设。一是依托平台支撑线上“便捷办”。为全力保障平台运行,区政务服务办积极配合区医保部门调试市民中心网络,推动全区38项医保服务事项中的35项实现线上快速操作办理。区外异地就医备案、区内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最快1日办结,京津冀三地异地就医实现免备案。依托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区内、区外异地就医实现门诊、住院直接结算,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二是优化就医服务体验推行“快捷办”。大力推广医保电子凭证,推进“医保码”广泛应用于定点医疗机构住院、门诊等医保结算、就医挂号和定点药店购药结算、查询个人医保费用信息等业务。三是发挥集成优势实现“一次办”。业务经办类、公共服务类等四大类服务数据全部纳入医保信息平台,并与公安、税务等有关部门建立了数据共享渠道。平台的落地应用,为全区约1万家参保单位、200余家定点医药机构开展医保业务,推进医保改革和基金监管等工作提供了有力帮助,逐步实现从“有数据”到“有好数据”再到“用好数据”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