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大数据·天津 | 科技赋能 守护“蓝天白云”;数字平台下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各区动态→
河西区
科技赋能 守护“蓝天白云”
“油烟太大了,我们住楼上都不能开窗户。”日前,河西区生态环境局接到群众反映,位于越秀路街增强楼社区的一家川菜馆油烟污染严重。工作人员立刻上门了解情况,但由于不能实时监测,无法确定排放超标情况。这并非个例,如今,街头巷尾餐饮商户数量越来越多,餐饮油烟排放扰民成为城市治理难题。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河西区生态环境局大走访大调研,发现城区餐饮店面数量多、分布广,传统的人工监测无法反映全时段排放情况。如何破题,成为该局着力重点。
“我们想能不能给餐饮油烟装上‘千里眼’。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开展油烟在线监测试点工作。这家川菜馆就被纳入其中,在烟道末端设置了油烟探测器采样探头,实现了对油烟浓度、净化器运行状态等24小时监测。”河西区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长王巍介绍。
“商户是9时30分开的油烟机与净化设备,油烟数值开始变化,一直到21时30分,每5分钟设备就会记录一次油烟浓度、颗粒物等监测数据。”经过监测,工作人员发现这家川菜馆在每天中午、晚上用餐高峰时段确实存在油烟排放浓度超标情况。王巍说:“我们将问题线索直送至执法部门,执法人员立刻到达现场核查,发现是川菜馆的油烟净化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经过更换油烟净化器,这家川菜馆每月油烟排放量下降为2.25公斤,减排比例达47%。
“现在楼下很少有油烟飘上来,我们再也不用过那种‘乌烟瘴气’的生活了。”增强楼社区居民对小区周边的餐饮油烟整治到位表示肯定。
“我们通过实地检查走访和科学研判,选取了减排效益大、居住区域密集、具有代表性的20家餐饮单位作为首批在线监测试点,重点覆盖了烧烤、重油等烹饪类型点位。”王巍说。在餐饮油烟在线监测图表上,每家餐饮企业的油烟净化器在离线、油烟数值等信息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在实时监测的同时,对预警、超标、设备离线等异常情况进行跟踪处置。
“我们按期清洗油烟净化器,可监测中,清洗后油烟排放浓度反而上升了。”面对超标预警,一家烧烤店老板想不明白了,“执法人员迅速展开有针对性的调查,发现是由于清洗净化器操作不当导致的设备损坏。”在数据盯控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现这类反常的现象,深入探索其中的原因,也使得油烟治理更加深入、精准。
餐饮油烟治理看似琐碎小事,却是牵动民心、体现民意的幸福大事。目前,河西区已督促20家单位完成深度治理,同时开展活性炭纤维滤网净化效果测试,餐饮油烟排放峰值、排放总量明显下降。从群众反映、有关部门取证执法的耗时耗力,到智慧监测、主动发现、上前解决的立竿见影,转变的不只是工作方法,更是以学促干的实际成效。
宝坻区
数字平台下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警戒区域,请尽快离开!”宝坻区方家庄镇小杜庄数字乡村管理平台智能系统自动对正在村西头危桥区域溜达的张大爷预警提醒。张大爷笑着对摄像头说:“没事儿,我就看看有没有结冰。”3分钟不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裴学荣骑着电动车赶到这里,微笑着对张大爷说:“大爷,您子女都不在身边,这上来下去的确实危险,赶快回家吧。”
为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效果,小杜庄村坚持围绕群众关切,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将数字管理引入乡村治理体系,实现资源管理、环境维护、安全预警、智能关爱数字化,提升了村庄治理水平。
“齐叔,麻烦您去村南头垃圾堆放点查看一下卫生情况。”日前,裴学荣正在数字乡村管理平台上处理图上监控预警的卫生情况中级报警。数字乡村管理平台,在70个高清摄像终端支撑下,组成图上监控模块,使全村处于360度实时监控范围,确保及时发现并精准解决人居环境问题、消除安全管理隐患,变人防为技防,既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又提升了治理实效。
“小裴书记,快过来看看,我有些不舒服。”村内残疾人杨大爷通过智能关爱系统“一键呼叫”功能,紧急联系数字管理平台指挥中心,村“两委”干部除值守人员外立即带着村医赶往杨大爷家中,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缓解了杨大爷的病情。为更好地照顾村内9户“四失五类”人员,数字管理平台专门设计了包括“一键呼叫”和“智能家居”的智能关爱模块,提升了党支部对特殊群体关爱的应急反应能力。
数字管理平台将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及村庄发展重大决议通过网络进行发布,村民可通过系统随时查询,了解村庄发展大事小情,这种做法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庄共治热情,村民积极向村党支部建言献策。根据村民意见,村党支部通过协调联通、移动、广电三家运营商,完成了长时间影响村容村貌、影响群众心情的“飞线”入地项目。
数字管理平台的搭建与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村庄基层治理效率,更将村“两委”干部从基层治理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用于村庄建设发展的筹划与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