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大数据·天津 | 各区智慧城区新动向→
河西区 智慧城市的新“引擎”
扫描购物小票便可进行商品溯源、食堂后厨影像在集成终端实时呈现、养老数字图谱层层铺开……在天津市河西区,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双向奔赴”,一座数字化产业新高地正在崛起。
汇聚数字经济凝聚力
民生数据信息在深蓝色的电子屏幕上不停跳动,无人驾驶快递运输机器人在公共区域陈列展示……在天津市河西区网信大厦京东科技集团的办公区,处处彰显着“科技范儿”。
2019年,京东科技集团作为首批企业入驻河西区网信大厦,京东科技政企业务部天津负责人王亭亭说:“河西区一直致力于推动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融合升级,这与我们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从申报注册到企业开办,从税费减免到企业服务,河西区一直在为数字经济企业提供便利。”
同样被优质营商环境吸引而来的,还有天津小橙集团有限公司。这家天津的数字化养老服务企业2021年落户河西区网信大厦。“这些年我们在大厦里搬了几次家,办公面积从30平方米扩展到了约2000平方米,公司规模从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了600余人。”公司品牌部经理朱浩然坦言,“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企业正在快速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企业聚集,一座数字化产业新高地正在河西区崛起。2021年,依托数字产业聚集的办公楼宇,天津市河西区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主题园区成立,河西区数字经济的“朋友圈”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目前河西区数字经济企业共计2032家,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主题园区现有数字经济企业331家,园区企业涉及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区块链等多个领域,数字产业正在成为河西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天津市河西区委网信办主任尚凯说。

天津市河西区新八大里数字经济聚集区。新华社发
不断引入数字人才
软件开发培训、信创集成适配培训、网络安全工程师培训……在天津信创与数字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训机房里的计算机整齐排列,学员们认真地听老师讲解着数字经济的相关课程。
基地主任郭超介绍,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信创服务职业培训、芯片制造人工智能、数字文化职业培训、智能制造职业培训四大板块,基地与天津多所高校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万事万业,人才为先。”天津市河西区委人才办主任赵剑锋说,数字人才的引育对数字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近些年,河西区不断引入人才,深度涵养数字产业生态圈,帮助企业解决数字人才短缺难题。
京津冀阿尔法视觉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VR数字孪生的企业,河西区了解到该公司存在用人缺口,主动帮助其协调北方人才市场,为企业开设用人招聘专区,畅通人才渠道。
“我们公司很年轻,河西区帮助我们对接了许多数字经济技术研发人才,整体人才政策也颇具吸引力,对公司招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初创企业知呱呱(天津)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人工智能部负责人杜寅辰笑着说,自己也是被数字经济大潮吸引而来的数字人才,希望能在这里实现梦想。

在天津信创与数字产业人才培养基地,老师正在讲解数字经济有关课程。新华社发
数字经济助力智慧城市
作为天津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河西区扎实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在数字经济的助力下,养老产业变得“科技感”十足。
每天上午9点,家住河西区的李奶奶都会准时接到智能机器人“京东云言犀”的外呼电话,一分钟的时间里,智能机器人会了解老人的身体和生活情况,若两次拨打电话无人接听,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人工智能系统就会立即通知家属或社区网格员上门查看,确保老人健康安全。
小橙集团则依托自建的养老地图和养老服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根据老人需求,用智能派单的方式为老人分派适配度高的护理人员,提高了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
河西区还和数字企业合作,搭建了“阳光食品平台”,平台借助人工智能,餐饮店、食堂的后厨情况在集成终端实时监控,一目了然。
天津市河西区副区长曹晟表示,未来,河西区将重点打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经济、智能制造、数字商贸、数字金融等产业,持续增强数字经济产业实力,进一步汇聚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新动能,同时深化数字经济与智能城市融合升级,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数字城市“新名片”。
红桥区 康和园社区安装垃圾智能回收机
作为老年人占比较高的社区,红桥区康和园社区不少人都有“囤货”的习惯。这样的举动,一直是小区楼道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不仅影响居民出行,还会产生安全隐患。近日,该小区安装了5台垃圾智能回收机,解决了这一难题。
“我家的公摊我说了才算!我想放什么就放什么。”“家里放不下,放门口怎么了?”这些声音在康和园社区物业工作人员清理楼道的过程中不绝于耳。很多人都有在楼道、家门口儿堆放杂物的习惯,不少人的家里也会囤放着一些用不上又舍不得丢的“传家宝”。
近日,康和园社区物业携手社区共建平台打造旧物回收活动,受到了不少居民的欢迎。截至目前,小区里已投入使用了5台智能回收机,居民们已然熟悉了“扫码、开门、投递、收益进账”的四步操作。“我们小区今年安装了5台回收机,大家把一些纸夹子、旧报纸都投进去,还能换点钱。“把自己家的一些硬纸夹子换回一顿早点,也省下了我再去废品站的时间和精力。”75岁的居民张姨开心地说。
垃圾分类回收箱的到来,不仅小区居民们连连称赞,物业扫保工作人员也说缓解了楼道堆物的大难题。康和园社区党委书记叶杰说:“我们前期通知了楼门长把活动信息发布出去,居民们都很热情,也非常支持。此举引导并提升了居民们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向乱堆乱放说‘不’,为‘生命通道’让路。”
西青区 政务服务办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
区政务服务办坚持立足单位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一是清单管理,标准明晰。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印发西青区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新增行政许可事项5项。公布西青区非许可类政务服务事项目录,通过行政许可事项库系统认领行政许可事项570项,编制事项办事指南468份。按季度核查天津网上办事大厅对外展示事项标准化操作规程信息5400余条,印发通报4期,修改信息200余条,推动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受理条件、服务对象、办理流程、申请材料等要素统一。印发街镇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动态调整全区社区(村)帮办代办政务服务事项,增加社区(村)帮办代办政务服务事项4项,做好社区(村)代办事项标准化工作,实现事项清单、办理流程和申请材料在全区范围内统一,力争简单事项足不出社区(村)直通办理。
二是办事提速,规范统一。强化部门间沟通协调,建立系统信息实时交流机制,召开审管联动工作推动会暨系统操作业务培训会,印发《关于对审管联动工作的情况通报》5期,推动形成审批服务监管、监管支撑审批的审管衔接工作格局。围绕高频社会事务审批事项,联合监管部门推出“审管联动圆桌派”视频专辑,瞄准企业从设立到运行发展周期,对企业许可设立和后期监管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帮助企业扫清认知盲点,累计服务企业100余家。规范中介服务,印发西青区行政许可中介要件目录,加大“网上中介超市”宣传,推行中介机构“零门槛、零限制”入驻天津市行政许可中介服务网上超市。规范网上办事服务,印发西青区非许可类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零跑动”“全市通办”清单,涵盖事项899项。
三是优化服务,便利升级。深化综合窗口改革,调整完善5个分厅窗口设置,增设9个税务办事窗口,推进不动产登记税费直征事项进驻综合窗口办理。制定《西青区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制度规范汇编》,细化窗口工作人员日常行为规范,明确“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延时服务”等工作要求。升级“一件事一次办”场景式服务,制定《西青区“一件事一次办”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西青区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创新推出出版物网络零售、动物诊疗许可、收养落户、房产继承公证等40个“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场景。打造“前台受理、后台审批”“10分钟快办”模式,将社会事务相关事项由二、三级审批简化为一级审批。制定“跨省通办”工作方案,与山东、辽宁等多地达成“跨省通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