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办成一件事”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就深入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作出部署。
专家学者认为,指导意见聚焦群众和企业办事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着力破解影响政务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掣肘和障碍,构建体系化、常态化的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推进机制,形成统筹全国政务服务创新发展的总步调,对引领政府数字化改革、推动政府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注重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在全面融合上下功夫
指导意见从全面加强渠道建设、深化模式创新、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扩面增效、夯实工作基础等方面对政务服务工作提出了16项重点措施,更加注重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强化系统思维、统筹发展和协同推进。
“政务服务发展阶段已由信息服务的单向服务阶段进入到三融五跨的一体化政务服务阶段。”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王益民看来,优化政务服务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从制度、技术和业务等层面加以规范和引导。指导意见与既往政务服务相关改革部署底层逻辑一脉相承,将有力推动全国政务服务整体水平实现从“优”到“精”的全面跃升,有力引领政府数字化改革、赋能政府治理创新。
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张定安看来,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化行政管理改革、提升行政效能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新抓手,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和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新步伐。
注重问题导向和长效机制,在清单任务上下功夫
指导意见提出,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国务院各部门要强化条块联动,加强业务指导和数据共享支撑。
按照“办理高频、涉及面广、反映问题多”的梳理原则,指导意见提出了首批“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并明确了具体事项和责任部门,将在今年内对账销号推进落实。
“按照清单‘问诊把脉’,是撬动服务事项流程重构、模式创新的关键一招,有助于‘靶向式’发力,加快实现证明更少、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的发展目标;有助于把每一件事办出实效,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员翟云说。
“清单管理是构建‘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抓手,条块联动、加强协同是清单管理的基础保障,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动态调整和有序衔接。”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孙宇认为,重点事项清单管理需要坚持全国统筹、分级负责、事项统一、权责清晰、公开透明的原则,重点事项才能落地见效。
注重数据赋能和平台支撑,在打通堵点上下功夫
指导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线上线下总枢纽作用,着力提升政务数据共享实效,持续加强新技术全流程应用。
“当前,由于政务数据的质量水平、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成效相对不足,数据赋能政务服务的价值尚未充分释放。意见明确提出了国务院部门数据按需向地方“回流”和“直达”基层的要求,为确保数据切实赋能地方政务服务提供保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说。
王益民建议,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要积极推动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大厅、12345热线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门审批”和咨询“一号服务”的一体化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打造线上线下“总枢纽”、业务协同“总调度”、咨询投诉“总客服”,持续夯实“高效办成一件事”发展底座。
注重流程重构和模式创新,在经验推广上下功夫
从“只进一扇门”到“一次不用跑”,从“不见面审批”到“免申即享”,从“立等可取”到“秒批秒办”,从“一窗通办”到“一网通办”……这几年,各地政务服务改革创新为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带来鲜活样本。
指导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容缺事项承诺办、异地事项跨域办、政策服务免申办。
“发展理念要强化地方创新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发展模式要倡导数据赋能和业务协同相结合,发展导向要聚焦缩减时间和提升实效相结合。”翟云建议,政务服务模式创新通过这“三结合”,真正在“新”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求突破,在“实”字上做文章,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建议,“高效办成一件事”要将跑通“一件事”的全过程总结形成其他地区、层级和部门可以直接复用的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和制度规则,避免另起炉灶或推倒重来,尽可能降低各地区各部门的应用成本。特别是要发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统筹协调作用,使之成为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的枢纽平台和知识中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政务服务改革需要久久为功,从企业群众关心的小事、实事做起,让“高效办成一件事”成为企业发展的助力和信心,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支撑和保障。